
眼下2011年的考研硝烟尚未尘埃落定,2012年的考研战火又熊熊燃起。在寒冷的冬天里,学子们在教室里埋头苦读。那份执着的精神的确叫人敬慕。但假如大家回想一下近几年来的考研情况,在的学生考研较之过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,在某些方面还呈现出病态的动向。
1、大四课堂 室迩人遐
“大一放松,大二打工,大三租房,大四求生。”这是当下在大学校园里时尚的顺口溜。 这类“逃离”课堂的大四学生去了哪?除去奔赴招聘会和实习单位,愈加多的大四学生选择了呆在自习室里埋头苦读。可以说,日渐庞大的“考研族”让处于激烈角逐中的学生提前备战,有的学生甚至提前两年就开始做考研筹备。
在“忙着考研”、 “忙着找工作”这类听起来好像非常合情理的原因下,很多高校的大四课堂出现“空城现象”。旷课学生达三分之一。“我从大三就开始筹备了,目前整天忙着复习英语和数学,没时间也没心思去上课。”一位大四学生如此说。
或许有人说考研者可以海阔天空,可以一马平川,但不是拒绝了课堂便真的的是丢砖拣玉,我看未必这样!但就考研的结果,便可知一二。以政治为例,假如不上邓小平理论、政治经济学、毛泽东思想概论,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,仅凭那点常识储备及认知水平,莫说考研,怕连毕业都成问题了。
2、名校名校 非你不要
这种病态考研的征兆有两种:一是要考就考名牌大学的“热点”专业,不然不去;二是无论何校一定要考上,就算完全牺牲我们的择业资本及本科专业。
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,可以进入名校学习是无上光荣和自豪的事情。很多考生考研也是出于“名校情结”。但名校真的就意味着最怎么样?
在拥有海量全球名校的美国,哈佛无疑是其中耀眼的掌上明珠。但据调查,哈佛的物理系并不强,甚至不可以跻身全美前十,远不如麻省、斯坦福等其他名校。这样来看,即便像哈佛如此的院校,也不可能处处都强。
有不少人觉得名校的硕士,找工作等于加上了双保险,但不可以忽略一个现实:清华、北大的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的人仍有少数,而一些大专院校的学生却找到了让人羡慕的好工作,这一点是否值得一心只想进名校的考生深思呢?
3、为就业镀金 考研功利化
一名学生说目前他们班有20来个同学报名考研,他们考研是什么原因有不少,如缓解就业重压、考名校、提高我们的学科常识、为将来找份好工作打好基础等,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迫于就业重压才计划考研。
一些企业公司和社会部门、包含公务员考试中的部分职位在使用人才时非研究生不录,一些行政部门在考核评估员工时,对学历的需要非常高非常严,因此考研也是一个新的“敲门砖”。小刘说:“我本科读的学校没什么知名度,通过考名校的研究生来‘镀金’,还是非常有必要的,至少在就业时能给自己增加些自信心。”
现在考研大军中,一部分确实是由于喜欢做学术研究而选择考研,而另一大多数学生完全受就业重压或家庭影响被动考研。这部分学生总是在备考过程中意志不坚定,时常半途而废。一资深教授坦言,当考研成为功利性行为时,招生水平降低是势必的。
4、千金一掷 万元备考
近年来,考研一年热过一年,考研被叫做继高考考试后中国的第二大考试,而考研经济也成了中国第二大“考试经济”。
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使得今年的考研人数继续“逆势上扬”,现在经受着精神和经济双重考验的数百万考生已进入冲刺阶段。为了能在千军万马的角逐者中胜出,考研学子们不能不“一掷千金”,上辅导班、买辅导材料,租房,虽然前途未卜,但不少考生已投入上万本钱。“考上还好,考不上,钱就都打水漂了。”一位考生如是说。
不管哪类考生,购买参考资料和参加相应的培训机构都是不小的开销。记者走访哈市高校周围一些书店发现,受“考研热”影响,各类考研辅导书本最近非常畅销。记者在学府路一家书店看到,有不少备考大学生当场花了600多元,抱走了七八本考研辅导书。
5、“钉子户”紧盯北上广
俗话说,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”。在为2011年考研筹备的时候,不少人毫不犹豫地把目的锁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或发达区域的高校。或许,其出发点是好的,然而盲目的选择也会会给自己带来没办法弥补的损失。对考研而言,高校所在城市的“大”与“小”有时是相对的,成功率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原因。
考试报名什么区域高校的研究生,这其实就是考研的方向,区域确定了,考研就有了目的。但,对区域的选择是不是是考生考试报名的最重要条件呢?答案是相反的。考研要重视成功率,也就是说,最重要的问题是要选择可以考上的学校。假如考不上再去找工作,就已经来不及了,这就意味着考研和工作都没成功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考生在选择考试报名院校时,应弱化院校的地点,依据自己实力决定考试报名院校。从其次来讲,即便读硕士的时候不是在大城市,大家也可以通过考博到大城市去进步,三年研究生学习之后,还有不少机会可以走进大城市。